在過去十年,香港一直位居居住成本最高的城市之列。特別在房地產市場,置業門檻高企,令眾多年輕首次置業者望塵莫及,即使從事高薪行業如金融界的年輕人也倍感壓力。
面對高昂的置業成本,愈來愈多的父母選擇以首期付款乃至房產贈與的方式來支援子女購房。然而,購置首套房往往與婚姻承諾緊密相連,這意味著父母的資助可能會被視為結婚禮物,在未來子女不幸離婚時引起法律爭議。
父母在離婚訴訟中的介入
傳統上,父母可能更傾向於持有子女房產的法律所有權。但近年來,受首次置業者可享有的印花稅優惠及對擁有多處房產者的附加印花稅影響,許多房地產登記都以子女(或其配偶)的名義進行。雖然2024年初印花稅政策的調整及樓價下調可能帶來變化,但過去購置的房產在配偶離婚時仍可能成爲爭義焦點。
在離婚訴訟中,離婚雙方名下的財產,尤其是婚姻居所,通常會納入「婚姻資產」範圍,並可以在離婚時進行分配。這可能導致父母對購置婚姻居所的財政貢獻產生爭議。
父母作為第三方介入離婚訴訟的情況並不罕見,他們主張對前婚姻居所有實益擁有權,但這往往令離婚訴訟演變為多方糾紛的情況,導致法庭擁擠和法律成本上升。然而,若父母能證明自己在婚姻居所中確實擁有實益權益,該房產(或父母貢獻的部分)則可能被排除在婚姻資產之外,從而使另一方無法對其提出經濟索賠。
第三方索賠的法律考量
在處理有關婚姻資產的第三方索賠時,特別是涉及父母對婚姻居所購置有貢獻的情況下,法院將全面評估這些貢獻是否應納入婚姻資產進行分配。法院會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 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親屬關係及往來背景。
- 支持財務安排的書面證據,如貸款協議、轉賬記錄及償還義務的文件。
- 財務安排的假定條款及雙方的真實意願。
- 財務安排的合規性及執行情況,包括是否有明確的第三方權利放棄聲明。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通常以非正式的形式資助子女購置房產,因此往往缺乏系統性的文件記錄。即便存在貸款協議,還款條款通也通常模糊不清,例如未確立還款期限,且無意在違約時執行。在涉及信託的情況中,正式的信託文件也可能有所缺失。
未雨綢繆
父母往往希望在有生之年將資產轉移給子女。因此,在離婚率不斷攀升的現代社會,及早採取預防措施,保障贈與子女的資產至關重要。以下為一些有助避免紛爭的法律工具:
- 婚前協議
婚前協議在準備結婚的夫婦中越來越受歡迎。當父母打算對夫婦的婚姻資產作出財務貢獻時,應在婚前協議中明確記錄這些安排,以進一步保障其合法權益,減少日後可能發生的爭議。儘管婚前協議不是絕對的保障,但一份妥善起草並經雙方同意的婚前協議書將具有很大的法律效力和說服力。
- 財務協議
考慮對子女的婚姻資產作出財政貢獻的父母,應準備全面且詳細的文件記錄,確保各方對財務安排的細節有充分的了解。如果財務貢獻涉及將房產的法律和實益所有權轉移至子女名下,父母應與子女建立正式的貸款協議。此協議應在法律專家的協助下起草和簽署,以確保其合法有效性、明確及可執行性。
總括而言,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更須重視法律規劃的關鍵性。當父母在支援子女購置房產時,應審慎考量其中所涉及的法律風險。通過善用各種法律工具,可為家庭的未來提供更堅實的保障,同時亦能維護親子之間的和諧關係。
此新聞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